童年,成人不经意种下的“抑郁症”种子

2016.11.14

很多人认为,儿童是世界上最容易快乐的一群人,任何事情都能够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确实如此。

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幼儿园时,忽然发现,无论怎么强调童年应该享有快乐,依然有些孩子很难感受到快乐。

今日蒲蒲兰邀请胡华老师,从一线的幼儿园工作经历以及心理学角度,和我们聊聊这个略显沉重却无法绕过的话题。


1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生活的头号杀手。关于这类疾病的解释与定义也非常多。但生物学家罗伯特·萨博尔斯基(Robert Sapolsky)对抑郁症的解释,我感觉最精准、贴切——

“抑郁症的根本是丧失了快乐的能力”。

就此而言,它具有抹除一切的杀伤力,人的生存意义莫不来源于快乐,一旦成功无法收获欣喜,逆境无法获取动力,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谁都会陷入一片无尽的白雾中,举步维艰。如此杀伤力,即便是人人谈之色变的癌症也不能堪比。

2
这些孩子
为什么丧失了快乐感?


很多人认为,儿童是世界上最容易快乐的一群人,任何事情都能够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确实如此。

但也有一些孩子,他们的情绪整日笼罩在不安、担忧与恐惧中,无论外部世界多么美好,都无法吸引他们的目光。


〖 案例一 〗

AA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由奶奶负责大部分的生活起居和照料,她是幼儿园里为数不多“不太高兴”的孩子之一。

因为她太喜欢“哭”了,早上来园会哭,玩游戏会哭,输了会哭,没有朋友也会哭……每天,她都要哭上七八次。

很多时候,她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只愿意在一边坐着想奶奶。她不知道自己喜欢玩什么,也很畏惧参加活动,怕玩怕输。一次在户外玩沙包,拿到沙包不小心扔得远了,看不见了,就急得哭了,任凭老师怎么劝慰也无法缓解情绪。

面对新鲜的事物,她也总是很担心,每次活动开始前都会哭着说:“老师,我要是做不好怎么办?你会帮我吗?”老师就算鼓励她,她也会一边哭一边做,直到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情绪才好了一些。

最严重的是,她几乎每天早晨都要在门口和奶奶哭哭唧唧地告别很久,一遍又一遍地拉钩钩,一遍又一遍地确认奶奶会在放学后第一个来接她回家。

这样的告别仪式需要10分钟至30分钟,极不情愿地进来了以后,她就像“乌龟”一样慢吞吞地搬椅子、洗手挂毛巾、漱口、走到饭桌前,情绪又一次崩溃了:“我能不能只喝粥啊……”之后就是边吃边哭。

下午起床,她都会哭着说想奶奶,老师得抱抱她,动作很简单,但是就像心脏病人的救心丸一样必不可少,如果没有这个抱抱,她会哭到吃完水果。

这样的情况,从小班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 案例二 〗

BB从入园开始就没怎么开心过,他甚至不怎么放声大哭,眼神中总是流露出忧伤的情绪。无论在幼儿园里,遇到多开心的事情,他都没有大笑过。他对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唯一关心的事,就是家里人几点来接他。

他的心思和注意力几乎全部都放在了自己的情绪里,如果老师和他谈话,他经常会一边说一边流泪,他的内心总是感到外界的各种压力,甚至可能会因为班级有人来参观或是来了新教师,而哭泣。

一天中午起床后,他很失望地和老师说:“我又没有午睡,中午不睡觉,放学回家妈妈就不让我看动画片了。”老师问他:“中午一直睡不着,是因为担心回家不能看动画片吗?”他的眼睛马上湿润了,边擦泪边说,“我是想着要睡着的,结果还是没有睡着”,语气里全是对自己的责怨。



〖 案例三 〗

CC每天来幼儿园,都让老师很头疼。他经常会莫名地大哭,抱着老师的腿不松手。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抓、咬身边的小朋友。有一次,咬住了一个小朋友的腮帮子不松口,咬出了一圈牙印。

他的情绪爆发总是特别地激烈,当他发脾气的时候,会疯狂地咬人、掀翻桌子、破坏能触碰到的所有东西。只要他进入到了一个不良的心境中,无论别人怎么和他沟通,他都听不进去,相反有时候沟通会让他的情绪爆发地愈发激烈。

而这样的爆发,每天都会发生好几次,出现最频繁的是在入园、离园和午睡的时候。早晨他的爷爷送他入园,经常是连踢带打送进来的。


发现了吗?


他们的表现
和成人世界里抑郁症患者表现
有很多共同之处

@感到生活无趣,无法感觉到当下的美好与有趣
@睡不安稳,思维黏着在一件事情上
@恐慌,唯恐别人不喜欢自己
@胆怯,不敢与人交流对视
@易喜易悲,接受新知识迟钝
@容易内疚,纠结,有羞耻感


3
〖孩子〗
为什么你总是感到莫名的忧伤?
到底是谁“偷走”了你的快乐?


看不见的伤痕也许更深、更疼


小G的爸爸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年不在家。妈妈每天和他在一起,却总是用一些很奇怪的要求来限制他,例如:

把水弄撒了要罚站;安排家庭出游,但要花孩子自己的零花钱;去跳蚤市场“卖掉”孩子喜欢的书,还要大声的吆喝……

有一次,孩子独自坐在椅子上落泪。老师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说:“我很难过,因为妈妈不让我和她一起睡觉了,我有点感冒流鼻涕,妈妈怕我传染她,不让我碰她的枕头。”
……


不快乐的家长,不快乐的孩子


小K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孩子,有时候很安静、很自我,但有时又很暴躁。每次玩游戏的时候都独自玩,而且玩法都比较刻板。

和父母沟通的时候,母亲说孩子是奶奶带着的,因为奶奶脾气不太好并且不愿意带孩子出去玩,所以才会导致小K性格这样。

小K父母的关系,似乎也很不融洽,沟通也不流畅,小K总是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会生气,也不知道爸爸为什么会打他。

在和父母谈话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小K的妈妈是一个很难沟通和交流的人,每次和她谈一些问题,妈妈总会先占据谈话的主导地位,一定要将自己所看所想先表达出来。

用爸爸的话说,他和小K的妈妈就像两条平行线,在远处看不到交集。


人格缺失,无法承担父母责任


前面案例中,CC的妈妈就有一个不良的童年成长经历。她的母亲早逝,从小和继母一起生活。在CC出生后,她从来没有陪孩子睡过觉。CC一直由一个年轻的小保姆带着,但CC妈妈发现他太黏保姆的时候,又把保姆辞退了。

可以想见,这对年幼的婴儿来讲意味着什么,每当孩子难过的时候,CC妈妈也很少去抱他,抚慰他。

因为CC在幼儿园的种种表现,我们和妈妈沟通的时候,她坚持认为自己是没有问题的,是幼儿园导致了孩子种种问题的出现。


创伤越早,患病越重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5岁之前的人生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个人的人格在这一阶段被基本定型,如果儿童在这一阶段遭遇严重创伤,他就会埋下患病的种子。如果以后的人生阶段再一次重复了类似的创伤,他就可能会爆发相应的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从轻到重可以分为三类:神经症,如抑郁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和广场恐怖症等;人格失调,如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 

一些精神病患者到了成年才发病,但其患病基础一般可追溯到出生后9个月。如果他在这一阶段没有得到父母呵护,长大后,他们的病情可以用各种方法缓和,但几乎不可能治愈。

人格失调症的患者被认为是婴儿期得到完善照顾,但从9个月到2岁间未能得到很好的呵护,因此他们的病情虽然比精神疾患轻微,但仍相当严重而不易治愈。

神经官能症患者则被认为是幼儿期受到妥善照顾,直到2岁之后才因故受到忽视。所以一般认为神经官能症情节最轻,也最容易治疗。


观    点  


〖父母〗

不成熟的父母总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儿童〗

对于成年的父母,孩子们更像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他们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对父母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围绕着父母情绪转,而父母也会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控制孩子。


〖孩子〗
你本该有权利获得喜悦和力量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父母的关爱
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 本文授权转载自胡华名师工作室(微信ID:Huhua-Edu-Workshop),胡华老师原创文章,部分照片与文字来自网络。

绘本观念
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好神奇的小…
一套看起来傻乎乎的书 能让孩子赢在起跑…
你在固化孩子的思维吗?
毕加索本人曾这样说:“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
电子杂志下载 
蒲蒲兰年历 桌面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