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盏小橘灯还亮着吗(《小橘灯》王林博士导读)

2012.07.24

文 / 王林(儿童文学工作者)


       翻开图画书《小橘灯》,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枝繁叶茂的黄果树,逼仄的石板街和房间里的小竹凳,描绘的就是我的家乡——重庆。


      上初中时,我学过《小橘灯》这篇课文。不过,只记得老师在讲台上分析时代背景和中心思想时,我却一个劲儿地盼望赶紧放学回家,自己也做一盏小橘灯。


      1945年的陪都重庆,抗战胜利的前夕,一位女作家和一位小女孩的邂逅,一盏小橘灯和一句深深的祝福,竟让这位作家12年后仍难以忘怀,写下了名篇《小橘灯》。转眼又过去了五十多年,那盏小橘灯还需要亮着吗?


      如果抛开《小橘灯》的时代背景,把故事放回到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当成作家或者小女孩,问自己几个问题:如果有个小女孩在街上借你的电话,你会借给她吗?你会去探望一个素昧平生的病人吗?父亲不在家,你能照顾好妈妈吗?有陌生人来家里慰问时,你会怎么感谢她呢?


      如果我们叩问内心,如实回答,答案不会令人满意。我们甚至会找到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不知道小女孩的底细怕上当啊,不知道陌生人来家里的目的啊,济贫助困是政府的责任啊。因为这些正当理由,我们变得越来越冷漠,这个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冷漠。


      把《小橘灯》嫁接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下,会让我们产生黑暗年代已经远去的幻觉;把《小橘灯》放在现实中追问自己、追问人性,它才会散发持续的光辉。现在,撇开老师分析的时代背景和中心思想,我盼望你从《小橘灯》里读到的是人性中永恒的善良、热忱、乐观、勇气和责任。


      如果您现在去我的家乡重庆,请不要目光只向上,看到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闪烁的霓虹灯;您的目光还要向下,看到那些因失地而颠沛流离的农民,看到疲惫的棒棒军和擦鞋者,看到那些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也由此而想到故事发生的背景地——歌乐山,那些在山上掩埋的忠骨,他们当年是为了什么而献出生命。


      要有这样的看到和想到,我们才会知道那盏小橘灯在这个时代还需要亮着——照亮前行者的路,温暖受伤者的心。甚至应该把自己也变成小橘灯,用爱的微弱灯光驱赶四周的黑暗。照耀多了,我们大家才会真正地好起来


      据说为了创作这部作品,冰心的女儿吴青女士、画家张冬彧女士一起到重庆采风数日,积累了创作素材。在高歌猛进的建设年代,我不确定歌乐山上还留下了多少《小橘灯》的痕迹。但从张冬彧的画作中,我感受到了冰心当年的心境和惦记。画家没有流俗地用冷色调来烘托压抑的政治空气和阴霾天气,只是用主人公的红色围巾衬托出内心的热情;小女孩超出年龄的成熟,表现出让人心安的沉着;最后一页的小橘灯的特写,预示着小女孩对未来的憧憬。


      谢谢冰心女士,您的《小橘灯》带给这么多人这么多年温暖的力量;谢谢吴青女士,我是海淀区的选民,您这位人大代表践行的正是小橘灯精神;谢谢张冬彧女士,用图画书的美丽演绎了《小橘灯》,即使现在教材里已经没有了这篇课文,可它亮在人民内心。


绘本观念
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好神奇的小…
一套看起来傻乎乎的书 能让孩子赢在起跑…
你在固化孩子的思维吗?
毕加索本人曾这样说:“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
电子杂志下载 
蒲蒲兰年历 桌面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