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绘本世界 > 全品展示 > 威利的画

威利的画

安东尼·布朗
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
ISBN:978-7-5391-9034-1
“我从小就爱玩形状游戏,从古墙壁的裂缝和污渍里也能看出风景。…
作品简介
分享到:

“我从小就爱玩形状游戏,从古墙壁的裂缝和污渍里也能看出风景。”

——安东尼·布朗

《威利的画》是安东尼·布朗对自己童年时期玩形状游戏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内容简介

《威利的画》中似乎都是大作,“不……在达·芬奇、拉斐奈等艺术家的作品中,威利把自己和朋友加了去。”“接不暇的笑之余,忘了翻开附找原作。

作者简介

安东尼·布 朗(Anthony Browne)艺术学校毕业后,他在偶然的机会下对医学插画产生兴趣,并在曼彻斯特的医院工作了两年。不知是否受医学插画经验影响, 读者不难发现,安东尼布朗喜欢精细描绘,例如常被他拿来当主角的大猩猩,身上毛发几乎每一根都清晰可辨。在创作绘本前,安东尼布朗也曾设计过贺卡。 1976年安东尼布朗在英国出版了第一本书《Through the Magic Mirror》。阅读安东尼的作品,时常会惊讶作家心思的缜密、幽默风 趣的表现,而其书中所带给孩子们的希望与愉悦,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难能可贵的珍宝。「安东尼布朗不仅有天份、有才能、有无可比拟的想象力,还将绘本带往前所 未有的新领域,他以超现实的笔触创作出只有他才能呈现的绘本世界,吸引大小读者一读再读。

超现实派画家安东尼·布朗已成为全球绘本的票房保证。其作品屡见于各项童书大奖,而且本本脍炙人口。安东尼·布朗特有的超现实风格,穿梭于现实与想象之间,每个小地方都藏着意涵丰富的幽默趣味,每次阅读都有新发现。

书摘插图
编辑推荐
小孩的大“野心”书

“威利”是一只少年猩猩,是安东尼•布朗笔下一系列图画书中的主角,《威利的画》便是这一系列图画书中的一本。本书封面被设计成硬皮活页画夹的封皮,第一页是威利在活页本上作画的情景,而书里面的一页页画,都被设计成仿佛是从那个活页本上撕下来的,翻看本书就如同是在欣赏威利作画的本子。

我们小时候都曾被大人教导要有远大的志向。您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书写并向老师和同学们大声宣讲自己的志向:我想当电影明星、科学家、艺术家、宇航员……或者总统、国王、大侠、仙女、变形金刚……孩子们的“志向”往往没有边际,“志向”和“幻想”难解难分。成年人听了常会莞尔一笑,除了做父母的偶尔会欣慰一回或担忧一下外,成年人对孩子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志向”大多不太当真,但孩子至少有一段时间是认真的,我小时候就曾认真的把自己想象成书上或电视上看来的,拥有各种魔法异能的英雄。
安东尼•布朗通过《威利的画》大大满足了一把孩子们的疯狂想象。学画画的孩子,常会想象那些史上名画都是自己画的,就像威利一样。安东尼•布朗还巧妙地借由威利的画来满足一个男孩做英雄的情结和潜意识里的各种需要,在书中,威利得以和自己心仪的女孩米莉一起坐在公园的草地上享受阳光;威利还英雄救美,变成“圣乔治”惩治了欺负米莉的老对头——幻化成恶龙的“闹事大鼻头”;威利还当着米莉的面把可恶的“闹事大鼻头”驯服成自己的狗(图2)。当然,书中还暴露了一个男孩潜意识里的恐惧,比如威利被盛情邀请参加米莉和“闹事大鼻头”的结婚大典,这类恐惧通常会在心底里埋得很深,通过发噩梦的方式发泄出来,本书用绘画的形式来呈现,会得到读者的强烈共鸣和心灵上的舒缓释放。



《威利的画》不管是在威利系列里,还是在安东尼•布朗的其它图画书里,都算是一本比较复杂的作品。但它尽管复杂,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为书中涉及的每一幅名画,在书末都附有原作和安东尼•布朗本人的解说,既向读者交待了原作的情况,又有安东尼•布朗本人对这幅作品的看法和感受,这就为我们理解《威利的画》提供了便利的线索,就像作者在封底提醒读者的一样:“在应接不暇的欢笑之余,别忘了翻开附页去寻找原作”。
不过,对艺术了解不多的读者,会对书中的“笑点”在哪,以及如何对照原作理解这两点感到困难。下面就让我们来对全书作一番梳理,为您则要讲解其中端倪。
本书名为《威利的画》,但这本书其实是安东尼•布朗画的,这一点成年读者和有经验的小读者都不会“上当”,通常类似的作品也不会为此特别说明,但这是一本“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所以自然会出特立独行的“招式”。系列作品里的主角大多会有一身固定的行头,以便提高辨识度,威利也不例外,他不管在哪本书里出现,总是穿一件白衬衫外罩花格子毛背心,这身衣服是微利的标志。安东尼•布朗特意在封面上安排威利为自己画肖像,画像上的安东尼•布朗就穿着威利标志性的花格子毛背心,开篇第一页,坐在椅子上画画的正是我们熟悉的威利,到了最后一页,“威利”走出房间,椅背上搭着花格子毛背心,桌子上放着猩猩面具,细看正出门的“威利”,手背上的毛隐隐褪去,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威利”正是作者本人。这种故意不打自招式的表白,强烈散发着孩子气的调皮和幽默,而这正是本书的基调。

书中有些调皮一目了然。
比如,古希腊和古罗马掌管“爱”和“美”的女神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古罗马人叫她“维纳斯”,传说她生自大海,文艺复兴画家波提切利在《维纳斯的诞生》里,让美丽的维纳斯象颗珍珠一样在贝壳中玉立亭亭,风神把她吹向岸边,春神赶忙给赤条条的她披上绣花的长衫。而到了《威利的画》里,“维纳斯”是一位健壮如牛的大猩猩,神色惊慌,戴着浴帽,身边还扔着香皂,给“她”披上绣花长衫的不是春神而是威利,看来,人家是在悠闲的洗着热水澡时,无辜地被威利“拽入”了画中。或者“事实”干脆是这样的:人家就愿意把自己的浴室装饰成名画《维纳斯的诞生》里的样子——也许有点自恋,可又没惹着谁,却被淘气的小子拽开了浴室的帘子。

再比如,年幼的威利闯进了“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泳池的女更衣室时,像所有刚刚有了性意识的小男孩一样,满脸通红的慌忙跑开。可是说不定就在一年前,小家伙还跟着妈妈洗过澡呢。


还有,封面上威利为安东尼•布朗画像,这是脱胎于吉尔德的画作《模仿宙克西斯的自画像》,安东尼•布朗好比是画里又老又可笑的女人,而威利好比是希腊画家宙克西斯——搞清关系了吗?吉尔德在模仿宙克西斯,而威利在模仿吉尔德,他将在画安东尼•布朗的怪相时被笑死。这既是在表现威利的调皮,同时也是安东尼•布朗巧妙的自嘲啊。


除了一目了然的幽默,有些笑点则需要读者的脑筋转个弯子。
比如,《圣经》里说从前人类说着同样的语言,打算建一座直入云霄的通天高塔来作纪念,大家齐心协力干得热火朝天,哪知这事触犯了上帝,于是让人们的语言彼此不通,难以合作,这样高塔半途而废,人心涣散,各奔东西了。勃鲁盖尔的《巴别塔》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威利的画》把巴别塔变成了威利的沙雕——孩子们通常爱在沙子上做碉堡,威利说我有种怪怪的感觉:这碉堡好像在警告我什么。警告什么?是上帝不爽了?原来是“闹事大鼻头”藏在身后,看那“碉堡”上的所有门窗,活像微信和微博里的“吃惊表情”,请仔细看看我们房子上的门窗,以及汽车的正面,就是一张张人脸呢。



再比如,《威利的画》里出现了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画中美女的神秘微笑可是大大有名。不过围绕这位美女的身份和她的微笑,可是有着各种各样版本的传说,有些还言之凿凿。有人就说《蒙娜丽莎》其实是个男人,是达•芬奇把自己画成了女人的样子;又有人说《蒙娜丽莎》是个孕妇,她双手交叉的姿势是孕妇的习惯动作;还有人说她那古怪的微笑,其实是得了严重的牙周病而导致牙齿掉光的效果。那么,再来看看威利所画《蒙娜丽莎》的样子,您能解释其微笑的神秘了吗?请仔细看看威利都画了些什么,除了蒙娜丽莎怀抱的婴儿玩偶,你看到假牙套了吗。


除了以上两类,有些内容的理解需要一些艺术和宗教的相关知识。
比如,《达芙妮和阿波罗》这幅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多情的光明和艺术之神阿波罗追求河神的女儿达芙妮,虽然阿波罗是希腊神话里最英俊的帅哥,但达芙妮谁也不想嫁,为了摆脱阿波罗的骚扰,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眼看就要追上达芙妮的阿波罗扑了空,伤心之余,将月桂树的叶子做成桂冠赐给诗人们,以这种方式来怀念自己的心上人。了解了达芙妮和阿波罗的故事,就能品出《威利的画》中“一到那里,好像米莉就急着回家:‘抱歉,我必须飞了’,然后她就走了”的滑稽。这一段与威利被邀请参加米莉和“闹事大鼻头”的婚礼一样,暴露了威利潜意识的恐惧和每个人心底都深藏着的自卑感。


再比如,画家历来会在调色板上把很纯的颜色混合调配在一起,再画在画上。后来画家们发现太阳的白光,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成的,物体不同程度的反射这几种光,这些光进入我们的眼球,经过大脑的“混合”,物体在我们眼中才有了颜色。19世纪的画家修拉决定不再混合调色板上的颜色,而用各种很纯的小色点密密麻麻的组成一片颜色,让这些小色点直接进入眼球,由大脑而不是画笔去“混合”它们,修拉创始的这种方法叫“点彩派”,《星期日下午的大碗岛》是其代表作。这样的画在首展时的确是四座皆惊,但如今所有的电视机屏幕和电脑显示屏都是用这个原理造的,屏幕由数不清的小色点组成,它们发出不同的光,再由我们的眼睛和大脑来“混合”成真实无比的颜色。虽然我们不用像19世纪的人那样为此大惊小怪,但如果你身处屏幕一样由密密麻麻的小色点组成的公园里,你一定也会和威利一样感到古怪。


还有,米开朗基罗的旷世杰作《创造亚当》,表现的也是《圣经》里惊心动魄的一幕: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画面上亚当缓缓伸出左手,显得有气无力,此时他还只是一具人形,没有灵魂,上帝将右手食指伸出,轻触亚当的食指,于是生命就此被赋予人类。到了《威利的画》中,亚当换成了一只大猩猩,而上帝的手则变成了威利画画的手。这倒很符合艺术家们的自我定位,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有一件作品描绘的是艺术家工作时的手,但罗丹给这件作品起名《上帝的手》,他解释道,艺术家用画笔或雕刻刀创作一个鲜活的人物,那个人物就如同被赋予了生命,这和上帝创造亚当时的情景是多么相像!这样看来,如果有个声音小声对威利说:“给我们一只手”,那他们还真算没找错人。接下来请看威利所画大猩猩的那只手,那是一只人类的手,而正在画它的威利的手当然是一只猩猩的手,这暗示了我们人类的始祖,是从类人猿那里继承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其实都是“猩猩”的后代。再请看威利(其实是安东尼•布朗)在那只手附近画的裂纹,仿佛是在赋予生命的一刹那放出的电火雷光,这裂纹可不是安东尼•布朗的杜撰,《创造亚当》是米开朗基罗画在教堂天花板上的巨作,原画因时代久远就有许多裂纹,您可以找这幅作品的清晰印刷品来对照,原画上在亚当的手的附近,真有和安东尼•布朗画得几乎差不多的几条裂纹,安东尼•布朗巧妙的借其形似闪电的样子做了番发挥,获得了极好的效果。


必须承认,《威利的画》中个别地方的“笑点”似乎还是“冷”了点,没有讲解很难看懂,比如那幅“有洋葱的风景”。
这幅画脱胎于17世纪古典主义画家普桑的《寻光盲人奥利安》。其故事大意是说:巨人奥利安总是鲁莽的向美貌女子求爱,这个愣头青终于遭了报应,被女孩本家挖去了眼睛。火神派向导帮他寻找太阳,治愈了眼盲,后来成了月亮女神黛安娜的爱人。黛安娜性格彪悍,经常手持弓箭带着一斑女神四处打猎,奥利安也带着自己的猎狗跟着她。这让她的弟弟、光明之神阿波罗十分瞧不惯,就设套骗黛安娜用箭射死了奥利安。黛安娜得知真相后悲痛欲绝,无论弟弟如何追赶都坚决与其绝交,所以从此月亮(黛安娜)与太阳(阿波罗)不共戴天,而奥利安和他的猎狗则升到天上成了猎户座和天狼星。
这个故事据说折射出了人类先民由狩猎向农耕的转变,因为狩猎常发生在夜晚,月亮的作用举足轻重,而农耕则发生在白天,太阳赐予万物生长。这就是画中月亮女神和寻找太阳之间的有趣关系。
西方绘画偏重理性,自文艺复兴到17世纪普桑的古典主义,有些作品因追求文学性和宗教哲思而变得难懂,其含义深奥,笔法隐晦,如同画谜,准确意义学者们向有争议。到了20世纪“超现实主义”这里更是登峰造极,比如安东尼•布朗所崇拜的“超现实主义”旗手达利和马格里特,就常给画作起上一个似通非通的怪名字,就像是“有洋葱的风景”这类的。马格里特的作品常爱在正常的户外风景或室内空间里,塞上一个巨大无朋的苹果、石头、圆球或高脚杯之类的东西,且刻画精细,毕肖毕现,这是马格里特作品的一种标志性派头。“威利”的这幅“有洋葱的风景”,也“继承”了马格里特的这种派头,美丽的风景里忽然出现一个老么大的洋葱头,一看就是马格里特的风格。而且,画中的巨猩猩找的居然不是太阳,而是这个玩意儿,还“追踪了一路,终于抓到它了”,这真是吃果冻还用刀叉,看电影还穿燕尾服嘛,玩笑开得一本正经的。不过,洋葱这个词在美国人那儿有讨人喜欢的小伙子的意思,再结合上“有洋葱的风景”左下角赫然出现的射箭靶子,这简直像奥利安被黛安娜一箭射死的谶语呢!这玩笑开得可真有点冷了啊。

综上所述,就是欣赏本书的一个基本脉络。
在书中安东尼•布朗埋伏下的线索很多,无论文艺复兴、古典主义还是超现实主义,其中总有那么一些作品信息量很大、线索极多,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恰恰也是其中一例。这使得书中的故事所占的比重更小,阅读绘本在这儿更不仅仅是读故事了。其实这也给读者留下许多阅读的乐趣,增加了反复阅读、反复品味的机会,也增加了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之间不断研究、探讨和争论的机会。
就《威利的画》这本书来说,有些阅读乐趣是显而易见的:像每一幅画中都埋下了大量“超现实主义”式的视觉游戏——那些奇特、矛盾、不合常理的有趣图像,这都是阅读过程中可以反复寻找和捉摸的。还有,在书末安东尼•布朗不仅提供了参考的原作,而且还有一页特别的附页,里面列出的作品仅有一个局部出现在威利的画里,寻找它们是有趣的,而捉摸它们何以出现,为何出现在这里而不是那里,更是安东尼•布朗附赠给读者的一件阅读拓展大礼包呢。
更多绘本
绘本观念
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好神奇的小…
一套看起来傻乎乎的书 能让孩子赢在起跑…
你在固化孩子的思维吗?
毕加索本人曾这样说:“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
电子杂志下载 
蒲蒲兰年历 桌面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