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马德里的大街上(西班牙)
△ 在纽约的大街上(美国)
△ 在毕尔巴鄂的大街上(西班牙巴斯克地区)
△ 在罗马的大街上(意大利)
△ 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的《格尔尼卡》原作(西班牙)
究竟有没有可能,在一种爆发的情感中看到比现实更真实的一切?毕加索发明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察方式,就好像他的视线变成了立体的。
△ 《画素描的女人的房间》1935年
毕加索不停地画画:画爱情,画西班牙,画女子的柔美;画儿子,画他读书的样子、作画的样子;还画女儿玛雅。1936年的夏天,玛雅才9个月大,就在这时,他的祖国西班牙突然爆发了战争……
△
毕加索订阅了《晚报》,
这是他的作家朋友路易·阿拉贡几个月前刚刚创办的。
1937年5月1日,
最早关于格尔尼卡被轰炸的照片发表在这张报纸上。
毕 加索在位于大奥古斯丁路的画室里铺开画纸,开始试着将他的愤怒画出来,开始设想一幅能够表达这种无比强烈情绪的画。西班牙共和政府希望他提供一幅能与米罗 和考尔德的画作比肩的作品,参加几个星期后将在巴黎开幕的世界博览会。他原本打算画他的画室,但今晚,他决定了,要用一幅画来表达他作为西班牙画家的痛苦 ——《格尔尼卡》。
△
毕加索立刻想到
用黑白两色来画《格尔尼卡》。
他后来曾几次尝试换成彩色,
但最终坚持了最初的想法。
黑白的图画怎样才能反映身体与精神的痛苦?
如同出自孩童之手那样稚拙的画风,
是否能表现一场大屠杀?
怎样让一幅图画比50吨炸药轰炸更为强烈?
即使爆炸平息、尘埃落定,它是否能长久地存在?
即使我们把眼睛闭上,它是否能更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 《马的习作》(5号) 1937年5月1日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
△ 《构图习作》(4号) 1937年5月1日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
△ 《格尔尼卡》(制作过程2)
△ 《格尔尼卡》(制作过程6)
△
《格尔尼卡》 1937年6月4日
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
画布尺寸:7.82m×3.51m
这幅画在当年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展馆里展出。西班牙展馆紧邻纳粹德国的展馆,距离埃菲尔铁塔不远。今天,在那里有一座为孩子们建的旋转木马。在这幅画的对面,悬挂着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的肖像,这位诗人于1936年惨遭弗朗哥党羽杀害。一旁是毕加索的朋友保尔・艾吕雅的一句诗:“死亡和敌人的丑恶,都带着黑夜的单调色彩。”电灯的光芒也无法战胜这种黑暗。
当一个德国军官指着这幅屠杀的场景问毕加索:
“这是您的作品吗?”
他冷淡地答道:
“不,是你们的。”
△ 《盥洗室的女人》 1938年
在经过很多个全情投入《格尔尼卡》创作的夜晚后,毕加索收起黑、白、灰的颜料,彩色又回到他的画布上。生活仍要继续。在创作大幅画作《盥洗室的女人》时,毕加索使用了曾经想用在《格尔尼卡》上的拼贴。死亡总是通过转化为新生而结束。
△ 克劳德和帕洛玛同他们的父亲巴勃罗・毕加索一起画画
人类唯一被允许激发的力量就是创造,
不断创造。
像孩子一样去创造,
建一座大房子,
房子里有漂亮的马、安详的车,
以及永不熄灭的灯。
仅用一支蜡笔和一张纸就足够了
或者像伟大的画卷一样创造,
用画画的方式与男人、女人和孩子交流。
以上文字及图片来自法国艺术绘本
《格尔尼卡——毕加索对故国之爱》
- 讲给孩子们的名画故事 -